40岁的王振滔是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他具有这个年龄段中国人的典型特征——能吃苦、坚韧、进取。15岁因贫困辍学,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1988年王振滔以3万元资金起家,创办了奥康集团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17年后,奥康集团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了一家拥有10多亿资产,以皮鞋为主业,并涉足商贸、房产、生物制品、金融投资领域的全国民营企业百强企业。奥康牌皮鞋连续四届蝉联中国真皮鞋王,王振滔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鞋王”。
王振滔的下一个目标当然就是让中国鞋走向世界。然而最近中国纺织品出口所遇到的重重壁垒却使王振滔感到有些棘手:中国鞋在国际上会不会也遇到如此不公的贸易待遇?去年发生在西班牙埃尔切的“烧鞋”惨剧又会不会再次上演?
借道入境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世界为之震惊。
仅仅六天后的9月23日,当地又爆发了一轮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扬言以后将每周举行一次抗议示威,以抵抗中国商人的廉价产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温州鞋之所以力压欧洲鞋,主要优势在于价格。据有关人士介绍,欧洲鞋平均价格是温州鞋的3到8倍。“一双不错的中国鞋用轮船装运到西班牙后只卖5欧元,而西班牙生产的鞋最低价也要8欧元。”可以说,价格的巨大差异是欧洲鞋的不可承受之痛,而且这个痛点在很长时期里都难以治愈。不难想见,在市场手段无法抗衡温州鞋的情形下,贸易措施必然登场,如“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启动,就会对温州鞋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温州鞋海外遭抵制事件年年都有发生。对于连续发生的抵制温州鞋事件以及目前中国纺织品正在遭遇的贸易危机,王振滔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对记者表示,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一体化,中国鞋、中国纺织品这些物美价廉的大宗商品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为此,企业应该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使其超越文化、地域、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时尚和流行。只有通过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附加值,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真正在未来的世界鞋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王振滔介绍,为了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奥康采取了“借道入境”的出口渠道,即通过与销售地的制鞋大企业合作,以合作者或者生产基地的面貌出现。奥康从2003年开始开拓俄罗斯市场,每年出口各类棉鞋单鞋10万双左右。在奥康出口俄罗斯的这些货物中,一般的合作方式是按FOB(装运港船上交货)条件进行的,奥康只负责出境报关,入境手续就由客户自己负责,由于奥康与其合作生产的是中高端产品,所合作的客户走的都是正规的入境渠道,都具备完备的手续。按这种渠道出货,一般需要50天左右,比“灰色清关”时间上要慢。“但是由于俄方客户直接到奥康定鞋样款式,奥康只负责提前发货,在贸易上没有任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