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鞋类品牌 | 品牌招商 | 鞋品商城 | 分类商机 | 鞋类市场 | 流行时尚 | 资讯中心 | 经销学院 | 经营管理 | 人才市场 | 鞋业百科 |
![]() |
多尔康鞋业有限公司 | ![]() |
产品展示 | ||||||||
|
公司介绍 |
偏居浙南一隅的瑞安马屿镇,有着源远流长的制鞋历史。早在解放前,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鞋作坊。大批鞋匠凭借着精湛的技艺远赴上海谋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国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1953年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过渡。到1956年底,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基本上将私营工商业转变为国营企业。 就在这一年公私合营的高潮中,马屿的制鞋小作坊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组建了集体性质的瑞安县马屿皮鞋厂,隶属二轻系统,产供销全部实行计划经济生产模式。鞋厂网络了一批当时从上海返乡、有着丰富经验的瑞安籍鞋匠。这,就是多尔康鞋业的前身。 建厂初期,生产条件十分简陋,鞋厂的前辈们用近乎原始的生产工具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凭借做工精细结实、牢固耐穿的产品,加上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调配,马屿皮鞋厂迅速发展,在当时的浙南地区颇有名气。 1958年“大跃进”,集体商业实行包购包销,助长了成品鞋的粗制滥造。尤其是文革十年,因受极左思潮的主宰,经济环境与社会生活陷入了混乱动荡的局面。此时的马屿皮鞋厂正处于从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推进的关键时期,为谋求出路,鞋厂率先改变购销形式,实行工厂自销、厂店挂钩和商业收购三结合的方式。同时自主开发、应用新材料,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调整充实自身的同时,也使鞋厂稳步走过了这一段艰难特殊的历史时期。 进入7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马屿皮鞋厂开始迈进新的发展阶段,采用新工艺、组织电动规模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年幼的胡启多正是在马屿皮鞋厂发展得如火如荼的1974年,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
联系我们 |